<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政策发布

        北京市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1-03-18 来源:区发展改革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序 言

        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是广大朝阳群众的共同家园。建设更加美好的朝阳,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北京进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时期,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蓝图已经绘就,行动成就未来,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新阶段新格局,践行新理念新使命,回应新期待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朝阳贡献,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根据中央、市委、区委“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了《北京市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纲要明确了全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中长期发展的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新阶段新格局 新理念新使命

        第一章 砥砺奋进的“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首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五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多重挑战,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五年来,区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丰硕,“建设‘三区’、建成小康”发展目标胜利实现,一个高端集约、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宜居和谐的魅力朝阳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0.73亿元,引导208家企业赴受援地投资24.7亿元,助力28.17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个受援地区全部脱贫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着,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PM2.5年均浓度比“十二五”末下降53%,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实现达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实效,金融、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领域风险平稳可控,运用科技手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一企一策”金融风险档案,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全区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三件大事”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要求,高标准完成朝阳分区规划编制,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33.4万人以内,建设用地规模减量任务顺利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显着,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87家、商品交易市场220家,共拆除腾退3403万平方米,实现留白增绿532公顷,“散乱污”企业、开墙打洞、群租房、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实现“动态清零”。与津冀地区产业合作全面加强,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落地,“电子城·天津国际创新中心”等共建园区基本完工,引导北控集团等企业在津冀地区投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整体亮相,冬奥村主体结构封顶,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

        “三化”建设成效显着。文化引领作用更加彰显,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初步形成具有朝阳特色、首善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百园工程”,建成102个文化产业园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900家,居全市首位。国际化优势持续凸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129家,占全市总量的70%,北京CBD在世界商务中心区吸引力指数总排名跃居全球第7、亚洲第2,保持全国第1,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相关区域纳入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大尺度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新建、改造绿化面积3276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4%,新建改造各类大中小微公园127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正式开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吸引白鹭驻足,“两环六楔、五河十园”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加快提质增效。经济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跃上7000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2.9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率先突破500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成功引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85家,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重点功能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CBD中心区地均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平方公里,朝阳园地均税收贡献达到16.2亿元/平方公里,居中关村“一区十六园”首位。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各区首位。

        城乡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完成716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里屯“脏街”治理成为全市样板,全面启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建筑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向全市推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5G基站4021个,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有序推进。交通路网更加完善,新建、扩建116条道路,打通断堵头路40条。市容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建成110条环境优美大街,完成约32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农村城市化取得新突破,“一绿”地区一批6个试点乡基本完成城市化任务,二批5个试点乡拆迁腾退有序推进,形成“王四营模式”示范经验。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高标准落实“七有”“五性”工作要求,民生保障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迈入全市先进区行列,公办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以上;垂杨柳医院改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完工,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医养结合更加深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本市户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社会保险扩面提质;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新建7.79万套保障房,完成1.39万户棚户区改造,建成129个全要素小区、515个全景楼院;累计办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民生实事7300余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重点领域改革加速推进。社会治理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政企共建”等基层治理新方式、新路径,形成了“四减三增两满意”社区减负工作方式。连续开展三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205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成果。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完成5家区属一级国企公司制改制和28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注销,朗昆文化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顺利完成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等医疗领域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乡、村两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常营乡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第二章 大变局下的“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朝阳建设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的重要时期。朝阳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机遇和挑战都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

        一、风险挑战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朝阳经济社会运行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生产分工、消费模式、城市运行、社会治理造成重大影响,全球经济体系遭遇生产贸易阻断、消费需求萎缩、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朝阳作为首都北京的对外窗口,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受到持续冲击,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考验。

        城市竞争更加激烈,朝阳吸引高端资源要素难度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北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分工协作格局,对京津冀形成较强竞争态势。杭州、成都、合肥等一批新兴城市强势崛起,快速提升发展优势,资源吸附能力和市场争夺能力明显增强。在新一轮城市群竞争格局中,朝阳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吸引和留住高端要素的难度不断增大。

        产业迭代进一步加速,朝阳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增长周期正在形成,新技术引领的产业迭代进一步加速,对传统业态颠覆式冲击日益加剧,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朝阳以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面临新模式、新场景强势崛起的挑战,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功能仍有待织补完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城市运行还存在一系列短板。城乡居民多元化、社会层级复杂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对新时期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高密度、高流量、多元化的复合人口大区,“十四五”时期朝阳城市治理模式现代化升级的任务艰巨。

        二、发展机遇

        我国国际地位稳步上升,有利于北京进一步强化大国首都功能定位,为朝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十四五”时期,国际社会更加需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日益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大作用。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域,将迎来发展能级全面跃升的重大机遇。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利于朝阳发挥双循环交汇点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国际资源要素配置枢纽功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战略部署。在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下,首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需要高水平的要素流动通道。作为北京自贸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朝阳经济基础厚实,市场化水平高,综合优势明显,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链接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有利于朝阳依托发达的服务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更新与模式变革。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分工模式、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朝阳高端商务服务产业体系完善,具有丰富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有利于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十四五”时期,朝阳将迎来在新经济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北京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部署,为朝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新版城市总规赋予了朝阳新的功能定位,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朝阳“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的主攻方向,第四使馆区建设、2022年冬奥会举办、温榆河公园建设、重大交通枢纽布局等重大任务,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随着北京“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能量进一步释放,朝阳将迎来提高内涵集约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功能再提升的重大机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朝阳要充分认识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新的发展特征、发展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首都发展大局,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重大战略中找机遇,从区域协调发展中找定位,从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找动力,厚植发展基础,形成新生优势,成为首都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第三章 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深入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突出“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实施高质量发展“五大提升工程”(国际化能级提升工程、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工程、文化活力提升工程、消费潜能提升工程、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和高品质生活“五大示范工程”(大尺度绿化示范工程、现代教育示范工程、卫生健康示范工程、城市更新示范工程、智慧治理示范工程),努力把朝阳打造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新引领区、国际交往中心区、绿色宜居标杆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牢牢把握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发展等基本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加快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监管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方向,围绕“七有”“五性”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健全“一盘棋”工作格局,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妥善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率先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形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体系,全力建设更宜居、更开放、更具活力的新朝阳。

        经济发展质量显着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人均、地均产出持续提高。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壮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两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探索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疏密有度,重点功能区全球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

        创新引领作用显着提升。创新在全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五新”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创新、监管创新进一步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发展动能持续激发。

        区域城市功能显着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的综合性成效,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功能更加彰显,国际化特色优势更加鲜明,链接全球科技网络的创新节点和创新之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北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缓解,农村城市化取得全面决定性突破。

        生态文明水平显着提升。大尺度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PM2.5年均浓度达到北京市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3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8%,“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绿色空间结构初步形成,骨干水系全面联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稳步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居民生活品质显着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步,健康朝阳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新水平。人民群众“七有”要求得到更高标准落实,“五性”需求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

        城市治理效能显着提升。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运行更加精细智能、安全高效。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朝阳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区域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朝阳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全面增强。

        展望2035年,朝阳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走在全市发展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国际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开放枢纽、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核心枢纽和活力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都会。生产、生活、生态的职能布局更加平衡协调,建成大尺度、高品质的绿色空间。城乡高度融合、共同繁荣,公共服务实现差异化供给、品质化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制度环境更加完善友好。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能级上支撑大国首都的发展。

        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
        目标值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5左右
        预期性
        2
        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万人)
        ≤333.4
        约束性
        4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5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87.94
        预期性
        6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1484
        预期性
        7
        引进领军人才数(人)
        5000
        预期性
        8
        新增国际性组织和机构数(个)
        5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
        达到北京市要求
        预期性
        10
        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贸易总额比重(%)
        50左右
        预期性
        11
        农村地区规划实现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2.04
        预期性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幅(%)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15
        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16
        PM2.5污水处理率(%)
        99.7
        预期性
        17
        林木绿化率(%)
        31.8
        预期性
        18
        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93.8
        预期性
        1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不低于区域经济增速
        预期性
        20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人)
        3
        预期性
        21
        每千人养老床位数(张)
        7
        预期性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注)
        ≤4.5
        预期性
        23
        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百亿元)
        0.9
        约束性
        24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
        达到北京市要求
        约束性

        注: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21年起以新口径进行统计,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由2类人员扩展到6类人员,新增非本市户籍登记失业人员、本市户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北京市领取失业补助金的失业人员和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失业农民工4类人员。

         

        第二篇 深入落实城市总规 服务首都发展大局

        充分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首都的使命担当,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减量集约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全力支撑首都发展建设、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大局。

        第一章 全面优化功能布局

        落实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和朝阳功能定位,围绕支撑首都主副联动发展、推动南北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两轴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

        一、加快构建“两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

        打造好“两轴”,长安街东延长线打造主副中心联动发展的服务廊道和景观大道;中轴线北延长线完善国际交往、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承载等功能,集中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和现代文明魅力。建设好“两带”,首都功能保障带联结各重点功能区,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下的首都功能承载地;绿色生态共享带连通绿地、林田、水域等生态空间,构建主副中心间的生态屏障,形成休闲游憩绿带。管控好“三区”,疏解提升优化区严控城市开发强度,织补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精细治理;产居融合发展组团强化首都功能承载,完善服务配套,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生态休闲区严格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建设多层级公园体系,提升宜居品质。

        二、有序推动南部崛起

        下大力气破解南北发展不均衡难题,系统设计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挖掘南部发展潜力,打造成为支撑朝阳中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纵深。借助大体量疏解契机,加强与北部各重点功能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联动,盘活老旧厂房和集体产业空间,鼓励发展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等业态,打造梯次布局的“科技创新大道”。建设好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安全。加快推进十八里店集租房项目建设,推动小红门等区域棚户区改造,提升集体土地建设品质和产出效益,促进职住平衡。推动大羊坊路、通马路等重点道路建设,打通南北交通联络线,促进资源要素流通。

        三、加快实现东部跨越

        抓住第四使馆区、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城市副中心等建设契机,加快赋予东部地区新的功能内涵,建设成为朝阳实现城市品质跃升的主阵地。以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编制东三乡区域统筹规划实施方案,聚焦数字经济、高端商务等领域,加快布局重大项目,提升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态屏障,以温榆河公园、金盏森林公园等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为抓手,打造水绿共融的生态景观,丰富绿地公园服务功能。大力补齐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加快三间房、管庄等棚改项目实施,推进亮马河北路、东坝路等骨干道路规划建设,推动北京中学东坝校区、朝阳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布局,进一步提升区域城市功能。

        第二章 推动集约内涵式发展

        坚持功能疏解、系统治理、优化提升一体实施,注重以提促疏、以提促治,引导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一、严守城市发展规模红线

        严格落实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要求,着力优化人口分布和结构,推动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完善与区域功能相适应的人口结构,提供更有温度的人口服务和管理,切实提升人口发展质量和活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严守用地规模底线,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有序落实城市总规减量任务,分区分类引导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做好战略留白用地整备。加强建筑规模管控,坚决拆除并腾退违法建设,持续保持违法建设零增长,全力推进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

        二、推进重点领域疏解整治

        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分类引导一般制造业企业有序疏解、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保留一定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完成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疏解,加快推进保留市场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桥下空间、施工围挡、临时建筑和街区环境秩序精细化治理,持续整治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开墙打洞、地下空间违规住人、群租房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防反弹控新生机制,保持动态清零,维护街面清朗秩序。加强重点项目征拆收尾、开发配建设施移交全过程管理,着力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系统开展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环境面貌和社会秩序。

        三、推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

        以服务外事活动、优化环境秩序为重点,加强第一、二、三使馆区环境保障,大力推进第四使馆区周边环境治理提升。完善奥林匹克公园等重点区域道路交通、绿化景观,补齐城市家具,提升奥运功能区环境品质。实施CBD区域景观整体优化,通过公共小品、特色花园、艺术空间等“微改造”,实现商务中心属性可视化。采用建绿透美、立体美化等方式,高标准实施北京朝阳站周边环境改造,打造首都新门户景观。加强三里屯地区、机场高速沿线、京藏高速沿线等区域景观照明建设,打造高品质国际夜景风貌。

        四、加强城市功能织补

        围绕城市运行保障和居民生活需求,建立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利用机制。加大“留白增绿”力度,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依托市场、物流中心疏解腾退空间,加快规划布局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地下空间公益便民使用,优先补足公共服务、市政交通、防灾等设施,推广人防工程便民公益开发利用试点。补充完善生活性服务设施,增加停车位、补建便民商业网点,提高基本便民设施覆盖率、可及率和服务品质。

        第三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创新政策机制和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持续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积极探索城市化新路径、新模式,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大力推广王四营减量发展试点经验,纵深推进绿隔地区城市化建设。实现19个村搬迁上楼,推动29个村城乡一体化改造,探索金盏、崔各庄、黑庄户三乡城市化新形态,全区基本实现城市化。到2025年,实现剩余8.4万农民全部转居转工。推进条件成熟的乡向街道体制转变,推动40个村撤村建居。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区级统筹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机制,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二、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构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地均、人均产出效率,发挥好集体经济对劳动力安置、收益分配、农民增收、组织运转的保障作用,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2%,新安置劳动力7.6万人。成立区级统筹的集体产业建设运营平台,细化明确准入门槛,引入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推动乡村集体主要收入由土地租赁收益向资产经营转变。深入研究产业用地指标跨乡域置换实施路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鼓励运用数字管理方式发展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建设朝来农艺园、孙河郎枣园等数字农业试点基地,打造集体验、观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持续提升农村环境品质

        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实现城乡环境同步提升。坚持“五有”标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环境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水平。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内涵,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朝阳示范样板。将垃圾分类列入村规民约,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生活习惯。推动剩余未拆迁村全部实现物业化管理,达到城区管理水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示范作用的社区典型。

        第四章 融入协同发展大局

        立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度参与区域对接协作,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协同联动发展,助力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一、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

        夯实核心区与副中心间的多层级交通体系保障,加快打通区域东西向过境路网。系统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改善地表河流水质,还清水于朝阳,供碧波于通州。加快构筑连接中心城区与副中心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贯通北京温榆河公园至黑庄户农业公园的特大尺度生态绿带。合理引导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高端产业体系的辐射外溢,加快形成与副中心的对接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差异定位、错位招商,形成协同分工。积极搭建合作发展共享平台,在招商引企、创业孵化等方面,形成与副中心协同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

        二、全方位深化与津冀地区对接协作

        深入开展区域间产业协作,立足高端服务业优势,提升辐射输出能力,为京津冀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链外延扩张,鼓励企业跨区域完善产业链,通过共建园区、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在津冀地区布局生产制造等环节。CBD、朝阳园等功能区加强与津冀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完备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依托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津冀地区开展联合办学,共同培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人才。通过专科协作、远程诊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多种合作方式,引导区属医院开展合作办医。

        三、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人才为要,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机制,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建立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推进机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激发受援地区内生动力。科学安排帮扶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扩大帮扶开发综合效应。继续加强与密云区结对协作,以平台、项目、市场为抓手,强化园区共建。

        第五章 做好冬奥会服务保障

        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高标准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擦亮“双奥”城市名片。

        一、全方位做好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

        完成国家速滑馆、冬奥村等场馆设施建设,做好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等场馆改造工作。组建冬奥服务保障团队,为测试赛、开闭幕式、赛事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统筹好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安保等服务保障工作。全面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系统部署智慧场馆、智慧游览、智慧管理等场景应用,实现人流科学管理、交通联动调度、奥园虚拟漫游等。加强与津冀等地区合作,强化国际冬奥人才培养与交流、青少年冰雪运动竞技交流、专业训练基地共享等。

        二、持续开发运营后奥运资源

        统筹整合“双奥”遗产,加速体育场馆设施软硬件升级,争取承办更多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加强奥运场馆错季利用和功能延展,积极发展冰雪产业,形成冬有雪趣、夏有水戏的生动局面。讲好“双奥”朝阳故事,挖掘基层奥运人物,开展奥运文献文物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举办“双奥”主题周年庆典、奥林匹克电影展等活动,形成区域品牌亮点。

         

        第三篇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稳链强链补链,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实现优势产业能级跃升、新兴产业蓄势发力,着力构筑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章 构筑商务经济新优势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服务枢纽作用。

        一、打造全球一流的商务服务体系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建立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率先放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标准。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区域总部以及国际研发总部,构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总部企业集群。着力支持总部企业设立投资中心、结算中心以及研发中心等实体化经营机构。加快吸引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总部企业,持续增强总部经济的集群创新优势。研究制定面向“准国际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总部企业培育机制。

        推进专业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强化商务服务业对区域国际化功能的核心支撑作用,打造全球商务人才首选地和世界顶级专业服务业生态圈。促进传统商务服务高端化发展,着力集聚全球顶尖的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级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支持服务业企业提供跨境服务试点,形成有效支撑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服务网络。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新模式。大力促进商务服务数字化发展,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提升运营能力,推动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着力培育一批数字商务核心品牌企业。探索推进VR、AR等感知类技术在商务服务领域应用,拓展新兴服务业态。发挥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促进与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金融业开放创新发展

        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以CBD为核心,争取更多跨境金融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吸引头部金融机构在朝阳设立全球总部和区域性总部,鼓励本土金融企业在全球布局,服务产业资本全球化发展。以亚投行为纽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加大国际知名投资银行、保险机构、S基金的引进力度,打造国际资金运营管理聚集区。

        引导新兴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试验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培育一批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推进数字货币在我区应用。鼓励支持重点行业资产证券化,探索推动公募REITs,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发挥外资汽车金融总部集聚优势,健全汽车金融行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债券投资。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能力。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能力。创新“确权贷”等新型金融产品,探索以政府采购确权助力企业融资。发挥北京自贸区朝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推动自贸区金融政策落地。探索建设农产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平台,提升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现代化水平。提升金融监管智能化水平,稳妥做好数字货币、私募股权基金等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地方金融组织分类监管。

        第二章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顺应数字化发展时代浪潮,以培育数字产业集群为引领,以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为重点,培育面向未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

        一、大力培育数字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智能感知、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形成活跃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形成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骨干企业,提升区域在信息安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培育区块链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参与区块链标准制订,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大力引进培育平台型头部企业,发挥平台企业生态优势,加快形成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格局。

        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积极服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落地,主动承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提升原始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立未来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量子信息、脑科学、基因诊断、细胞治疗、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抓紧布局相关产业,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大力培育硬科技独角兽企业,推动实现爆发式增长。将云计算、大数据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全面实施“企业上云”,推动IPv6规模化应用,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鼓励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制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话语权。

        三、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重构,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云化、平台化、服务化发展,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支持发展电子商贸,推动传统实体店铺数字化转型,构建更加智慧高效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数字金融应用,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加快推动数字出版、电子竞技、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数字旅游发展,在重点景区运用VR、AR等技术提供个性化智能旅游服务,培育基于数字内容的新型文旅消费业态。

        四、适度发展智能制造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定制服务、网络化协同等行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吸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企业总部在朝阳园等区域落地,以南部地区为重点,依托工业用地适度发展占地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生态环保的智造环节。优化产业链布局,鼓励企业在京外发展生产制造环节。加强对全产业链企业支持力度,增强区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第三章 释放时尚商业新活力

        引领消费升级潮流,加快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新消费扩容提质,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

        一、升级商业消费新场景

        打造一批精品商圈。持续优化全区商业空间布局,北部地区推动三里屯、CBD、蓝色港湾等核心购物商圈品质提升,加快颐堤港二期、郎园station等项目建设,构建亮马河-坝河国际风情商业带,推动奥运功能区商业转型提升,打造首都地标性商圈;提升南部地区新消费环境,规划建设直播基地,促进直播带货等“网红经济”发展。推广“望京小街”经验,支持北京芳园里ID MALL、华贸天地西街等商业发展,打造一批舒适便捷、科技感强的网红街区。培育新零售新服务业态,构建集虚拟购物、网红直播、游戏娱乐等于一体的新消费场景。

        壮大线上消费新业态。依托重点商圈、重点商场,搭建“云逛街”平台,布局开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店和未来商品概念店。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推广直播线上带货等新业态。到2025年,实现线上消费占比超过20%。

        二、深入推动特色消费发展

        培育首店首发经济。积极引进国际前沿品牌展会、赛事活动、知名时尚秀展等高端消费活动,吸引国际高端品牌、时尚前沿品牌等在朝阳建立“首店”、首发新品。做强“流量经济”,以“潮朝阳”为主题,打造朝阳商业品牌。支持文化、艺术、社交和零售跨界融合发展,鼓励网红餐饮、文体娱乐等消费品牌开设旗舰店、体验中心,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繁荣夜间经济消费。鼓励重点商圈丰富夜间消费服务,支持世贸天阶、国贸等“夜京城”地标发展。依托主题灯光秀、夜间文化旅游体育活动等方式,推动亮马河全线灯光点亮,活跃夜间消费氛围。继续打造若干“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支持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书店等夜间经济场所建设,引导商业主体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鼓励商家与物流企业增加夜间配送服务,提升商圈夜间停车服务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免税消费。探索在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布局免税店,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支持建设跨境电商示范体验店和进口商品交易平台,扩大进口消费。用好过境免签和离境退税政策,鼓励退税代理机构发展,提高离境退税服务便利化水平。

        丰富高端服务消费。激发文化消费活力,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鼓励政策,发布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文化和旅游行业消费指数,培育“打卡朝阳”等一批文旅IP,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一刻钟健身圈”,大力发展“科技+体育”消费新模式,提升体育消费能级。完善健康消费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体检、康复、医美等专业化高端化服务,探索推动国际远程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在全市率先打造信息消费示范区,落地首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三、优化完善便民商业网络

        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圈”。探索智慧超市等新零售模式,引导线上企业与街乡、社区(村)合作,加强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互联网+社区商圈”发展,积极开展社区商圈智能化改造,完善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电子菜柜等智能设施,培育门店宅配、“前置仓+提货站”“安心达”等配送示范项目。

        第四章 打造产业空间新格局

        全面提升CBD、朝阳园发展能级,高标准推进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建设,构筑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三大增长极,带动形成一批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形成“3+N”产业布局。

        一、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巩固总部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国际金融、高端商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持续提升北京CBD在国际资源配置、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节点作用。加快释放自贸区政策红利,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大力推动优势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或地区先导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新业态、新模式。基本建成CBD核心区,推进文化设施、地下公共空间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完善CBD景观设计和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地标,积极建设城市广场、开放式公园。规划建设CBD智慧城市系统,打造智慧城市感知设施、互联系统和管理平台。提升CBD论坛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对话交流平台。

        二、建设朝阳园数字经济核心区

        全力支撑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推动形成“国际化数字总部集群”,增强区域核心技术、资本、创新服务辐射力,构筑引领国际创新发展的策源高地,打造全球创新要素链接配置中心。加快具备条件土地入市,建立准入退出监管机制,大力支持高精尖产业项目优先用地。加快“三国际一未来”项目落地,推进未来论坛永久会址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引进具备引领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在北区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园。持续强化朝阳园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的枢纽作用,构建完善全链条、全要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硬科技企业,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圈。依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鼓励加大原始创新研发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布局建设新基建精品示范区,全面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三、打造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新增长极

        积极承接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文化贸易、跨境消费等业态,围绕重点产业上下游精准招商,推动一批突破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示范项目落地。结合第四使馆区建设,吸引一批国际组织和机构入驻,打造国际组织集聚区。加快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探索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政策试点,构建人才、资本、技术等双向流动便利化的政策环境。大力推动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建设。打造高端跨境消费中心,加快建设“第二个三里屯”,谋划设立进口商品免税和离境退税商业区,探索消费、预办登机一体化试点。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主次干路路网。营造国际化配套环境,系统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搭建全息视频会议、无人驾驶交通等场景,积极引入国际高端教育、医疗资源,满足区域高端服务需求。

        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发挥重点功能区辐射作用,聚焦高精尖产业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朝阳特色的产业地标。以奥运功能区亚洲金融大厦、城奥大厦等楼宇为重点,着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集聚,打造国际金融、科技金融集聚区。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及龙头企业,打造北京朝阳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以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引进力度,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投服务集群。发挥酒仙桥电子工业基础优势,以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强化网络安全领域关键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园。依托文创实验区国际文化中心、电子城·新媒体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着力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加强与国铁集团对接合作,依托东北部环形铁路周边科研资源,加强技术开发应用落地,建设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发挥朝阳园垡头区域政策优势,推动老旧厂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升级,在南部地区打造若干智能制造特色园区。

        第五章 构建融通高效新生态

        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通,打造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

        一、支持新技术研发应用

        打造国际研发创新标杆。着力吸引国际研发机构入驻,鼓励跨国总部企业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带动全球顶级人才团队、优质资本及创新项目集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研发中心,引导国际知识产权、创新孵化、战略咨询等服务机构提供双向跨境服务,支持本土企业开展全球研发创新布局。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完善产学研联动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协同创新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强化与北京市“三城一区”协同发展,搭建项目交流平台,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和优质项目转化落地。争取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搭建国际技术转移与专利交易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引进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协助各类创新主体对接前沿关键技术。积极搭建军民融合资源对接平台,推进“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转移转化。

        强化应用场景牵引。以应用场景开放驱动新经济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鼓励开展前瞻性、验证性、试验性应用场景项目。建立场景清单征集、发布、评价机制,建设一批特色场景应用示范项目。鼓励大中小企业结成应用场景“联合体”,共同参与场景建设,为潜力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探索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期”管理和柔性监管方式。

        二、加强新要素供给培育

        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率先形成数据储存、确权、交易、使用的制度规范。建立关键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将经济信息、信用信息、空间地理等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形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多方可信的数据管理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换模式。鼓励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探索推动数字资产交易所建设。注重数据安全保护,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转化。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建设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知识产权运营大厦,引导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推进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运营中心落地朝阳,搭建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交流平台,增强朝阳知识产权服务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实现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增加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供给,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及项目数年均增长30%以上。

        发挥资本引导撬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产业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高精尖领域。支持境外投资者通过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形式投资境内创新型科技企业,吸引外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持续优化信贷、担保、创投体系,完善上市公司培育机制。

        三、搭建新市场链接平台

        强化双循环市场链接。充分发挥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的集聚效应,全力打造“朝阳服务”品牌,建立健全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城市群产业市场对接机制,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建设国际化市场对接平台、新型服务贸易网络平台,多层次链接欧洲市场、“一带一路”市场以及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并购等方式扩展市场发展空间。

        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大力引进国际专业协会、创新组织、高端智库等国际化社会组织,增强国际高端资源链接能力。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招商引资、标准制定、专业评价、宣传推广等工作。支持成立新经济领域专业协会,鼓励向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强化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对接服务企业能力。

         

        第四篇 全面深化高水平开放 建设国际枢纽型城区

        适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着力强化国际交往服务功能,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积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

        第一章 全力服务大国主场外交

        全方位提升外交外事活动承载能力,提高常态化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国际交往的“中国窗口”。

        一、打造国际活动主承载区

        精心打造国际交往重要设施。推动使馆区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改善第一、二、三使馆区环境品质,大力推动第四使馆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完成京秦快速路建设,打通第二、三使馆区与第四使馆区的快速通道。大力推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建设,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成果展示、发布、交易承载地。

        提高常态化服务保障能力。全力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提升对外国驻华使馆和国际机构的服务水平,高标准做好周边景观布置、环境整治、城市运行和安全保障。按照平战结合理念,固化“1+N+43”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好外事礼宾、新闻宣传、社会稳控、志愿服务、应急保障等专项任务,健全快速对接、高效有序的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

        二、完善多层次国际合作机制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完善与各使馆、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国际知名中介机构的常态联系机制。加强与中非、中东欧、上合组织、东盟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交往国家和地区范围。依托各类驻华国际组织及贸易促进机构,举办经贸洽谈活动,搭建商务交流平台,促进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合作。拓展城市国际交往,巩固和发展友城关系,鼓励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提升奥运功能区国际窗口功能

        持续强化国际交往、文化交流、体育休闲核心功能,将奥运功能区打造成为大国外交议事高品质会客厅。依托国际一流的会展场馆和高品质软硬环境,积极承接、引进国际重大政治、经济、文体活动,打造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城市地标。加快建设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美术馆等国家级功能性文化设施,提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做强“奥园十八景”品牌,在中轴线北延长线打造体现大国自信的文化长廊。组织丰富多彩的演艺、文化、体育活动,办好“相约2022冰雪文化节”“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满足公众对冬奥文化和冰雪运动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第二章 高水平推进“两区”建设

        全面落实“两区”建设任务,对标全球一流的贸易规则,加快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创新引领规则制度开放

        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持续推进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且具有朝阳特色的跨境贸易标准、规范和准则。深入推进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机构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支持重点行业、优质企业提供跨境结算服务。创新“自然人流动”管理模式,优化外国人来华审批,支持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企业,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出入境便利。创新土地支持方式,开展“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探索实施综合用地模式。

        二、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开放

        加快金融领域开放步伐,推进金融领域“证照分离”,针对合格境内外投资者与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放开投资范围限制和业务开展限制,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投资性公司与外商独资财务公司,进一步优化区内企业上市挂牌支持政策。深化专业服务领域开放改革,建立过往资历与国际执业资格认可机制,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在自贸区设立分所试点,允许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区内依法开展业务,加速推动国际性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国际人力资源机构在朝阳落地。加强国际化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支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探索引进国际考试机构。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医药试点。

        三、着力构筑服务贸易新优势

        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中欧投资协定、RCEP签署契机,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合作,加快培育与欧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大力推动金融、科技、文化、商务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围绕设计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研发服务等领域,着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综合性服务外包业务。搭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配合办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探索建立服务贸易境外促进中心,促进企业交流、项目推介、国际合作。建设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创新运用电子围网等手段,探索服务贸易监管新模式,保障贸易流程高效、安全、可追溯。

        大力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积极支持数字经济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大力引进数字领域龙头企业与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规则试点,探索国际数字产品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主动参与引领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促进更多优质数字内容向境外输出。探索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数据监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第三章 大力汇聚全球优秀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吸引集聚全球“高精尖”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一、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围绕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接国家、北京市重点人才计划,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推出“凤凰计划”人才政策体系,涵盖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多个层次,分类遴选科技、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社会治理以及其他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构建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的人才体系。探索创新人才发现机制,构建以用人主体发现、国际同行认可、大数据测评等多元评价为主的人才遴选机制,探索实施“直通车”“推荐制”“凤凰大使”等人才引进评价机制。打造区级“智慧人才系统”,建设人才数据库,推进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数智化的全链条服务。

        二、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出发点,强化重点领域人才定向引入,逐步形成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人才结构。深化CBD国际人才港建设,制定区域重点人才需求目录,加大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医疗健康、跨境金融等重点领域国际人才集聚力度,支撑自贸区发展。围绕服务“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超前谋划人才布局,大力引进相关领域全球顶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抢占国际竞争的人才制高点。发挥“海外人才创业大会”“猎头联盟”、人才工作海外联络站等平台载体作用,形成更加高效的人才发现和配置机制。

        三、打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人才生态

        聚焦人才引、用、育、留各个环节,实施一系列有突破、有活力、有实效的创新举措,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围绕OTEC海外人才创业大会品牌建设,加强实践探索和成果落地,搭建全要素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服务平台。依托“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高校发展合作联盟”,结合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建立企业人才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对接通道。深入推进“凤凰学院”、CBD商学院联盟建设,与耶鲁北京中心、宾大沃顿中心等驻区专业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合作,为国际人才提供针对性辅导培训。搭建多元融合的交流互动平台,依托人才联盟和社群,定期举办政策宣讲、项目路演、行业交流等活动,为国际人才打造资源共享、交流成长的聚合空间和活动阵地。继续深化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服务职能、优化流程、精简程序,为国际人才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高品质服务。

        第四章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为方向,探索实施一批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努力打造全球营商环境高地。

        一、打造国际化政务服务环境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改革,全面推行“告知承诺+信用监管”的审批,深入清理行政审批、政策申请中的隐性壁垒,推进减事项、减材料、减证明、减时限、减跑动。建立政务名称、服务环境、业务流程、服务标准、管理机制统一的政务服务“朝阳标准”。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公开透明度,细化行政审批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提升涉外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证件办理审批流程。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建立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窗口,建成“朝阳通”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动政府服务事项从“网上可办”到“网上深办”,除涉密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推进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建立企业“红黑榜”奖惩机制,增强诚信自律意识,净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服务机制

        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匹配定制化服务,加速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生态格局。提升重点企业服务能力,落实“服务包”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沟通渠道,加快形成市区衔接、部门联动的网络化服务体系,保障重点企业发展各项需求。完善高成长企业“凤鸣计划”培育体系,由专业管家提供“一对一”陪伴式精准服务,重点围绕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成长包”服务,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加强中小微企业“普惠包”服务力度,发挥政策和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专业机构提供普惠性的融资、担保、培训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三、打造多元融合的宜居环境

        加快建设望京国际人才社区,打造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国际学校,提高国际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统筹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国际医院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公寓,有效提升人才居住品质。落实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深化管理团队、服务内容、商业保险等方面国际医疗试点。加强国际物业、家政服务供给,营造更加适宜国际人才居住的生活环境。打造多语言公共服务环境,规范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双语标识,在重点区域推广商务楼宇双语标识,完善品质评价认证体系,建设多语言服务中心,努力营造优良国际语言环境。

         

        第五篇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彰显多元包容文化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突出首善标准,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放大“三区”叠加优势,全面提高区域文化引领力、创新力、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区。

        第一章 大力提升区域文明程度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区域文明程度,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丰厚道德滋养。

        一、强化思想道德引领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道德自觉践行能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系,涵养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合奖惩机制。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加大“朝阳榜样”等先进典型选树力度。

        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体系,进一步拓展文明实践基地、文明实践街区、文明实践楼宇、文明实践岗(点)等覆盖全域的工作体系,以点带面、连线促面,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强化区志愿者联合会建设,发挥志愿者主力军作用,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

        三、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持续开展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乡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强化全国文明城区常态长效建设,坚持惠民利民、共建共享,常态发布“文明指数”,推动市民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推动区域社会文明进步。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培养职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深化文明乡村创建,涵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理念,以良好家风支撑良好社会风气。深化文明校园创建,落实“六个好”创建标准,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校园氛围。

        第二章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水平,保护利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优化“3+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强地区级文化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城市书屋、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间,实现文化设施覆盖身边化。积极推动国家级、市级重大文化设施落户朝阳,建成朝阳档案馆新馆,打造文化新地标。创新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规范文化市场管理,鼓励企业、社会机构、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全面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出一批反映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森林演出季”“文蕴朝阳”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高水平建设“朝阳文旅云”平台,推进朝阳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布局一批数字文化馆、有声图书馆、VR博物馆等智能化服务设施。全面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组织员、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二、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构建系统化、全面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再现,打造艺术生活数字化场景。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建设通惠河、坝河(亮马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推动通惠河高碑店段、亮马河重点河段游船通航,挖掘运河沿线消费、旅游、休闲资源,打造大运河畔的网红打卡地。积极争取文物艺术品国际交易中心、“一带一路”文化展示交易馆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朝阳博物馆、朝阳数字云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五进”工程,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

        三、构建区域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正确舆论方向,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新闻+政务+服务”等功能,推动媒体集约化、差异化、高效率发展。集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个中心”融合贯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打造具有一定用户规模、活跃度高、参与性强的平台渠道。强化移动端建设,实现资源云端化、内容垂直化、业态智能化,构建新型政务新媒体矩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

        第三章 推进国家文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

        发挥国家文创实验区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加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业态更新与链条优化,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贸易、文化旅游等高端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把握新基建建设契机,积极推动5G+8K、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培育数字音视频、数字广告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引进培育一批数字创意领军企业,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促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与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提升线上线下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全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引领区。把握“两区”建设契机,全力推进落实文化领域开放政策,进一步争取先行先试,深化国际文化贸易合作。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与商务、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

        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全域化发展,形成“一廊五区多基地”文化产业发展新布局。加快推进CBD文化中心、文创实验区国际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创新发展廊道”。布局建设望京-大山子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现代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功能区、温榆河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潘家园古玩及艺术品交易产业功能区、垡头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功能区,推动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错位协同发展。发挥国家文创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探索形成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新模式。

        三、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双百行动”,健全要素涵养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百园品质提升行动”,引导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发展,提升园区品牌化、特色化、智慧化、国际化水平,推进一批智慧园区、文化科技特色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园区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提升园区文化服务功能,培育认定一批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城市文化公园”。开展“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深入开展“领航计划”“领鹰计划”“蜂鸟计划”认定,重点引进和培育年收入过百亿的旗舰文化企业,力争培育一家年收入过千亿的航母型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对外讲好朝阳故事、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开创文化交流新局面

        深入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大力推动文化“请进来”“走出去”,深化“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促进中外文明交融互鉴。深化“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等文化交流品牌,持续开展“中外居民过大年”“中外记者看朝阳”“老北京、新朝阳”、驻华使节京剧体验等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探索建立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全面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搭建多元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海外朋友圈,推动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往,借助友好商协会等平台,支持引导院校、媒体、文化企业主动参与、深度融入对外文化交流全过程。加强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等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国际性交流合作。

        二、推动文化“出海”新发展

        鼓励优秀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创作文学、艺术、影视、音乐、网络游戏等领域的国际文化产品IP,打造国际文化出口枢纽。搭建文化贸易与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文化贸易企业库和项目库,注重培育文化出口上下游产业,提升对文化产品的译制、推广、交易等服务运作能力。支持优质团队、项目、作品参与各类国际知名会展与交易会,为高品质中国文化产品参与重大国际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模式,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企业以项目合作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三、塑造文化朝阳新名片

        紧抓冬奥会筹办契机,加强以“双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城市环境、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打响“双奥之城”城市名片。不断提升“文化三里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区域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国际文化等特色资源,搭建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等交流平台。整合望京、酒仙桥及定福庄地区创意文化资源,打造系列创意空间和特色文化地标,不断提高文化朝阳的国际标识度、美誉度。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三里屯、麦子店、望京、潘家园等国际文化景观区域建设,营造活力时尚、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品质街区环境。加强对朝阳形象的设计和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第六篇 全力实施大尺度绿化 塑造生态文明金名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让全区人民共享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生活舒适的美好家园。

        第一章 精心建设公园城区

        深入落实“大尺度绿化看朝阳”,完善“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绿色空间结构,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靓丽底色,努力建设“公园里的城区”。

        一、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林长制,兼顾功能提升和长效管理,着力构建稳定健康、城乡一体、服务居民的森林生态系统,到2025年,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31.8%以上。提升“一绿”地区城市公园环建设品质,形成朝南万亩森林公园等具有朝阳特色的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继续推进“二绿”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打造大尺度近自然生态斑块,强化生态屏障功能。打造与副中心连接处的大型生态带,建设不少于500米宽生态间隔带,形成主副共享的生态空间。完善京通快速路、广渠路等五条中心城区与副中心门户通道绿化建设,种植高大乔木,实现森林入城,打造迎宾景观大道。以乡土植物为主,统筹抓好动物栖息地建设,促进恢复和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二、大力提升绿色空间品质

        完善大中小微公园体系。围绕打造京城“绿肺”,高标准推进温榆河公园建设,到2022年完成朝阳段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在东部、南部区域持续推进超过200公顷的高品质超大公园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布局均衡、多元发展的大尺度公园群。继续加强百姓身边的公园绿地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城市“口袋公园”和社区“微公园”,重塑街区生态。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在群众身边见缝插绿。加强现有绿地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到2025年,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m2,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8%。

        拓展提升绿地服务功能。以实现人民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态服务为目标,努力推动“公园亲民化”。加强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游憩娱乐设施种类,将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与公园绿地有机结合,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提升游园便利性、舒适感。增添亲绿亲水空间,适当增加可进入式绿地,提高公园水面率,使居民与大自然更加亲密接触。丰富公园文化内涵,鼓励在公园内举办文化活动,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园林绿化特色品牌活动。强化公园的公益属性,结合不同资源禀赋,发挥爱国主义、生态文明、防灾减灾等宣传阵地作用。加快构建安全便捷、景观优美的休闲绿道网络,到2025年全区新建绿道60公里。

        第二章 着力打造亲水朝阳

        加快构建“水脉、文脉、绿脉”三脉合一的蓝网水系,统筹城乡河湖水域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提升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品质。

        一、增强“蓝绿交织”景观效果

        下大力气改善水域空间生态面貌,增加水域面积,形成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地貌结合的水生态系统。推进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项目二期建设,加快实施坝河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工程,适时启动亮马河四环以下段、北小河景观廊道建设,完善滨水空间慢行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兼具市民休闲和城市形象展示功能的景观带。加强滨河带生态建设,在重点河段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对沿河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充分利用现状公园湖面、公共景观水面及现状坑塘洼地,结合坝河口蓄滞洪区等建设“星罗棋布”的海绵湿地,与绿色空间共同形成良好景观效应。

        二、推进水体生态功能修复

        开展三级河道综合治理,实施河湖水域生态保护恢复、重要节点湿地水质净化等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保持IV类水体,有条件区域打造III类水体。结合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景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对区域内24条河湖水系进行连通建设,实现骨干水系全面连通,促进水体循环。加大清洋河、坝河、北小河等河道生态补水,保障河流合理生态流量,实现河道环境“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三、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规划要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到2025年实现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不低于50%。加强公园绿地、新建区域及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的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建设。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新建改造,推动建设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社区等城市海绵示范项目。注重亲水空间开发及管控,提升城市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能力。

        第三章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

        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一、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持续提升科技治污、精准治污水平,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移动源污染控制,鼓励新增和更新的出租、物流配送等行业车辆新能源化,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到2025年,新能源出租车、轻型环卫车(4.5吨以下)占比达到80%以上,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和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载货汽车。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聚焦汽修、印刷等重点行业,提高末端处理水平,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升级,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产品使用。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不断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以源头管控为重点,建立精细化闭环管理机制,深入推行绿色施工,强化道路清扫保洁和屋顶清洁,推进林下植被恢复,有效控制各类扬尘污染。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

        坚持三级“河长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深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规范工业企业排水管理,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协助实施高安屯、酒仙桥和定福庄再生水厂升级扩建,实施小场沟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工程,持续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9.7%以上。加快推进酒仙桥3000吨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站建设,确保酒仙桥、北小河粪便站污水达标排放,减少二次污染。推进源头雨污分流治理,优化完善雨水管网体系。动态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清理整治,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对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渗沥液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处置设施正常运行,消除收运过程跑冒滴漏现象。

        三、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增加监测点位数量和频次,实现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全覆盖。深化重点监管单位全生命周期土壤环境管理,编制实施高安屯产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对未利用地、饮用水水源地等土壤保护。完善建设用地全过程风险管控,建立关停企业土壤污染状况筛查机制,实施污染地块清单管理,将工业污染场地二次开发100%纳入环境风险管理。

        四、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

        深入落实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前端源头分类减量,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覆盖。持续探索厨余垃圾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5%左右,建立餐厨垃圾转运队,确保分出部分100%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处理。全面推行密闭、环保、高效、便捷的生活垃圾收运方式,推广使用机械化收运设备,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直运模式。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高安屯垃圾焚烧厂三期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加大再生产品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培育资源回收市场,鼓励相关企业回收利用低价值垃圾,减少末端处理需求。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基本满足全区消纳需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保持原生垃圾零填埋。

        第四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扎实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化、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宣传教育,鼓励公众选用节能节水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引导居民形成文明节约的生活习惯。积极创建绿色家庭和社区,倡导群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开展绿色校园创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活动。

        二、推进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推进能源绿色化转型。巩固“无煤化”治理成果,严防散煤复烧反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健全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协调发展的绿色出行网络,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及布局,提高绿色出行比例。鼓励优先采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提高优质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力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节约,促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加快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强化企业能源运行动态监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节水精细化管理,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加快推进自备井置换和农村供水计量收费,在生态环境、市政杂用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强化建筑运行能耗管理,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进绿色办公。

         

        第七篇 坚持精治共治法治 建设智慧宜居安全城区

        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城市更新推动空间高效利用,以智慧化手段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努力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模式。

        第一章 保障城市高效运行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一、优化交通运行体系

        完善城市交通布局。织密轨道交通网络,配合推进3号线、12号线、17号线、R4线及站点建设,确保按期通车运营;高水平规划建设28号线及站点布局,构筑北京CBD地下交通“大动脉”。加快形成市郊铁路交通出行方式,持续推动东北环线建设,实现望京、国贸等重要功能组团便捷连通,打造北京的“山手线”。到2025年,集中建设区轨道站点750米半径范围内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60%。有序推进东坝南二街西段、茶家东路、西大望路南延等主干路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骨架。围绕保障第四使馆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亮马河北路等重点道路建设。聚焦保障房周边、交通枢纽周围、公交欠发达区域等,加快推动东坝中路、六里屯路等道路建设。大力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完成朝科开发区1号路、关庄西路等次支路建设。在集中建设区结合城市更新,加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打造休闲慢行系统。到2025年,农村地区规划实现路网密度达到2.04km/km2。

        加快推进交通枢纽建设。高标准推动北京朝阳站“站城一体”规划建设,有序实施北京东站改造和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推进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在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设立城市航站楼。推动交通枢纽升级为城市综合服务枢纽,与周边城市空间优势互补、功能互促,形成满足出行、购物、娱乐、休憩等多元需求的有机整体,构筑具有朝阳特色的“站域经济圈”。

        规范道路交通秩序。通过应用交通科技系统、灯控路口升级改造等措施,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持续推进CBD、望京等区域综合交通治理,扩大试点实施范围,优先保障三里屯、青年路、东坝等大型社区、商圈周边出行需要。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严格规范停车配建管理,结合城市更新、绿地建设等,新建改造地下停车场、绿茵停车场,到2025年,新增改造约3万个车位。依法规范停车秩序,持续整治违章停车,占道停车严格管理。鼓励引导机关大院、写字楼、商业大厦与周边居住区实现停车资源共享。

        二、完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

        优化能源供应服务设施。提高电力供应和服务能力,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5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7座、扩建1座。提升供热保障能力,优化市政供热管网布局,推进霄云路热力管线、广渠路东延热力管线等工程建设,到2025年,逐步改造30个小区老旧供热管网。统筹规划区域天然气基础设施,推进燃气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天然气管网和输配系统。持续做好农村地区瓶装液化石油气保障,实现“送气下乡”全覆盖。

        加强地下管廊综合管理。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动电力、路灯、电车和通信“四线合一”小型地下管廊试点建设。深入开展地下管线隐患排查和综合整治,强化协同治理,着力解决反复开挖路面、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

        第二章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率先探索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有效路径,加快推动存量空间、低效空间盘活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织补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

        一、加快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机制

        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新路径,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建立工作任务台账,统筹安排各年度实施规模和项目时序,实现有序滚动实施。探索组团式项目实施模式,围绕保留提升、更新改造等不同项目类型,跨项目、跨区域推进实施。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规划管家”作用,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支持国有企业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城市更新样板项目。

        二、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重点补充公共设施、改善环境秩序、消除安全隐患,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让社区“旧貌换新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借鉴“劲松模式”,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社会投资回报机制。加快推进永安里、化石营等旧城区改造项目。推动社区“微更新”,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因地制宜补充文体、便民、停车等服务设施,通过空间美化、功能再造,打造温馨和谐、有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

        三、加快低效空间盘活利用

        聚焦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推动老旧厂房改造利用,鼓励发展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业态,为发展高精尖产业补充承载空间。鼓励利用老旧厂房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服务消费载体。鼓励支持低效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围绕结构优化、立面更新、智能化改造,推动楼宇品质提升,为新一轮高端要素聚集拓展承载空间。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研究设置产业准入门槛,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四、精细实施公共空间改造提升

        加快推进轨道站点周边和枢纽区域城市更新,探索“微中心”实施路径,促进站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掘长期闲置用地、高架桥下空间等,试点建设一批融合休闲娱乐、公共社交、小品景观的共享空间,增强交通线两侧城市空间的联通性。加强“微空间”更新改造,通过灵活用地更新,提供广场绿地等小型开放空间。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识别度和特色的地标节点,凸显现代城市与文化元素融合的景观特征。

        第三章 推动数治朝阳建设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强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应用,加快布局新场景、新基建,着力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区。

        一、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以“智能化”为依托、以“高效化”为目标,完善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城市管理大脑”“城市经济大脑”“城市安全大脑”建设。加快联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推动非涉密政务数据100%共享、非涉密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建设涵盖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池,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实施城市智能传感节点部署工程,重点围绕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水务建设等领域,构建市政设施管理感知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体系,加快打造综合执法指挥、生态环保、交通管理、智慧物业、智慧社区等平台。

        二、推进各领域智慧化场景应用

        深化智慧政务建设,提高移动政务智能终端普及率,建立技术驱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推进“冬奥”场景智慧化建设,以5G环境为基础,探索建设虚拟漫游、AR导游导览等服务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水平,依托物联网技术,加快构建智慧医养护一体化平台,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发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教育资源云平台,探索校际、区域教育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搭建文化传播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文化服务进入社区、家庭。推动“互联网+基层社区治理”建设,构建基于实体社区的数字孪生社区。

        三、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5G与F5G双千兆网络建设,在长安街延长线、机场高速、国贸周边、朝阳公园等区域建成5G商用落地核心区。推动“云边端”分布式架构的数据中心应用,加快边缘计算节点布局,实现数据本地快速智能解析。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建设,构筑新型基础设施算力底座。加快布局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和共性基础设施,为产业研发创新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加大共性支撑软件研发力度,支持EDA、物联网等工业领域关键工具型软件开发,鼓励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等行业特色软件。联合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建设前沿技术产业赋能中心、共享开源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尖端技术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第四章 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大安全格局,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保驾护航。

        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和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分析研判、依法处置机制,及时发现、稳妥化解不稳定风险隐患。完善统筹协调、联动融合的矛盾化解工作格局,坚持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矛盾调解机制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推广法官工作站制度,加强“无讼朝阳”平台等工作模式应用,提升矛盾调解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区级矛盾调解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矛盾分级分类调解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优质、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数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朝阳群众”品牌作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雪亮工程”等科技创安水平,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防范打击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深化反恐怖、禁毒斗争,坚决防止相关案件发生。防范打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国防教育,配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二、提升公共安全运行保障水平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重点对危险化学品、工业企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全面补齐安全短板,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行“互联网+监管”“执法+专家”等模式,持续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监督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建立由人防工程、避难场所、疏散基地、指挥宣教中心等组成的综合防护工程体系,建设不少于4处国家标准II类以上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掩蔽面积力争达到1.2平方米,公用人防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深化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提高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防、预警能力。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推进区公共安全馆建设,加大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三、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街道(地区)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以综合队伍为核心,以专业队伍为骨干,以社区(村)工作者、民兵、城市协管员、志愿者为补充的应急队伍体系。在街乡层面建立“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应急队伍,鼓励采取“一员多职”模式,健全应急信息员队伍。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提升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提升风险防范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扎实开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实现各类重大风险和隐患识别、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健全全周期、多灾种的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等重点工程,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专项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演练,做好演练后评估。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拓宽发布渠道,拓展信息覆盖面,提升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快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强道路抢修、危化、防汛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

        进一步强化物资保障。健全应急装备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应急装备物资保障体系。分级分类评估应急装备物资需求,研究制定储备标准和计划,完善储备目录。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储备体系,推进区级综合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先完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重大疫情的抗灾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优化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和集散场所布局,健全购置、储备、调拨、回收、更新、报废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地下库的优势,加强基层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落实专项经费保障。推动街道(地区)、社区(村)与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应急装备物资协议储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装备物资,完善社会化保障体系。

        提升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完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升级改造区应急值守指挥系统,贯通市、区、街乡三级节点,并向社区(村)延伸。加强对城市运行数据和重要风险源、重点防护目标等应急基础数据的整合分析,提升大数据的辅助决策作用。加强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建设,强化应急可视指挥系统和应急单兵视频系统建设,升级推广“朝阳应急APP”,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和信息快速传递。全面推进各类应急物资数据库建设,搭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度、指挥信息化平台,实现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融合应急资源数据库、视频监控等系统,探索建设应急数据信息“一张图”。

         

        第八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元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章 实施现代化教育强区战略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逐步从教育供给规模保障向供给质量提升转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学校德育水平,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质量体育艺术教育,建立特色培育机制,实现体育、艺术“2+1”工作目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发展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办学方向,持续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0%以上。全面提升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办园质量督导评估。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专业素养,坚持多途径全覆盖培训,建设师德为先、素质优良的保教队伍。完善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保障,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推进义务教育品牌化建设。完善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治理手段,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路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小初衔接课程改革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机制,确保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

        发展多样化高品质的高中教育。实施区域分层分类多样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高中学校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中优质资源快速提升。实施“卓越学校”建设计划,打造全国知名高中名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特色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深化城教融合、产教融合、工学融合、校企融合、职普融合,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内涵发展,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新高地。

        二、提供全方位教育保障

        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布局。科学预测学龄人口规模,在满足学位需求总量的同时,优先满足重点地区结构性学位缺口,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北京中学东坝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扩大优质特色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规模学校布局。加快推进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缓解地区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构建城乡学校协同发展机制,带动农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优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纳入教师培训,着力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双名工程”,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型、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巩固高端人才聚集优势。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建立“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全区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数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提高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在全区专任教师中占比。

        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创新教育供给内容与方式,积极发展在线教育,着力构建基于5G技术的智能化教育教学新业态。以创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为契机,谋划布局15个学区全覆盖的智慧教育网络。加强专业支持和技术引领,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支持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

        三、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

        推进国际教育高品质内涵发展。优化国际学校布局,支持国际学校质量提升,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更加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高品质、有特色、覆盖广的国际教育项目。深化与教育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健全双向互动频繁、突出教育创新、聚焦内涵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完善国际化培训资源库,持续加强干部教师国际素养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教育领军人才。

        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规范优质的教育服务。全面落实民办学校分类准入、监管机制,支持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鼓励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统筹管理、协调发展。推进民办学校质量评估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制定民办学校办学信息公告制度,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构建融通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统筹区域教育培训资源,推进3个特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衔接,构建高水平的终身教育服务支撑体系。立足区域发展与群众需求,增强社区教育供给,探索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引领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积极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

        第二章 深入推进健康朝阳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优做强区疾控中心,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和社区防控体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和重大疫情院感防控管理。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大疫情跟踪监测,着力提升传染病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推进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提高辖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传染病区、重症和负压病房的收治能力。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加快落实急救站点规划,建立院前急救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建设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公共卫生舆情应对。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将健康融入万策,巩固国家健康促进区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强化对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巩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各项救治救助政策落实。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建设,提升各类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完善科普宣传网络,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优化爱国卫生周末大扫除、督导巡查、健康素养提升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无烟环境和健康环境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规范基层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工作,完善监测网络,不断提升防制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引导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按照“控总量、调结构、优质量”的原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安贞东方医院项目竣工,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老年病医院,增加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等短缺资源。完善医联体布局和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医联体内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将垂杨柳医院试点打造为“智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医疗机构持续改善服务,加强行风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可及性,倡导社区首诊、逐级转诊,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政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活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鼓励增设病床。做实做细家医签约服务,不断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群众就医体验。加强基层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慢病诊疗等培训项目,建设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提高全科医师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打造区域中医药服务特色品牌。完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建设区级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培训、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服务,形成国内领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模式。深化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建立涉外服务贸易联盟,鼓励中医药服务贸易定点机构向海外拓展。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充分利用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及“中医药健康日”等品牌活动,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的外籍传播者,打造朝阳中医品牌。

        三、推进体育强区建设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进公园、社区、校园,不断提升群众体育素养,到2025年,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生活方式新常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2%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六边工程”,利用公园绿地,打造一批同时满足群众健身和休闲需求的健身集合地。推动体育活动和健身组织多元化发展,每个街乡至少打造1个品牌活动和1支品牌队伍。发挥“中网”龙头作用,培育网球文化,增加网球场地,举办青少年网球赛事活动,积极打造国家级网球特色区。充分利用百万平方米冰雪场地优势,培育一批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每年带动1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全面升级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精准、全面、可靠的信息服务。

        全力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围绕青少年体质提升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人才“功尖计划”。到2025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址数量不低于70址,国家级体育俱乐部数量不低于15所,建设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体育运动学校。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动体育冬夏令营常态化,创新社区体育活动,打造区级青少年运动联赛品牌。

        第三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为。

        一、完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联通、全覆盖、全参与、全周期为目标,以多元化、精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品牌化为主线,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制度,整合区级养老服务政策,完善普惠型养老、互助性养老工作机制。完善养老配套设施公建民营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养老配套设施使用管理。深入落实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强经验总结与宣传推广。深化区域协同养老,构建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探索异地养老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区内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向生态涵养区、津冀地区连锁发展,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交流互通。

        二、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优化养老资源空间布局,完善就近养老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扩大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规模,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医养康一体化服务模式,支持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或推广价值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单位。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升级区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

        三、更好释放老龄人口活力

        创造老有所为的就业环境,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开展多样化的老年文体活动,积极组织老年社区志愿者公益活动,引导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加强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支持老年用品展示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免费或低价租赁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老年用品市场,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适老化智能科技产品。

        第四章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把稳就业和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普惠共享的四级就业服务体系,为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提供便捷的就业通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完善新业态和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发挥“高精尖”企业带动作用,释放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充就业容量。建立健全失业预警体系,依托大数据手段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制定防范大规模失业应急预案,制定分类、分阶段处置和服务方案。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生态,支持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大力促进青年就业,深入落实创业引领、能力提升、困难帮扶等政策措施,优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对接服务,做大做强“才子朝阳”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品牌。深入开展对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加强就业援助,拓展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提升托底帮扶能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培育。加大对转非劳动力就业帮扶,强化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

        二、完善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制度改革,保持社保待遇合理增长。加快健全符合区情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失业保险与稳就业工作有效联动。以工伤保险为重点,以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以及新业态为抓手,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整合优化窗口服务流程,推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服务效能。积极应对社会保险基金偿付压力,强化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清单,完善常态化基金监督检查制度,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智能监督,织密社保基金风险安全网。

        三、巩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多种形式相互衔接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体系,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健全完善政策统筹、信息通报、个案协商等协调机制,推动救助需求和救助资源高效对接。强化社会救助监督管理,确保救助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作。完善精准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众定期摸排机制,开展困难群体“个案帮扶”。推动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强化各级社会救助队伍建设,实现社会救助效能提升、权责一致。不断加强和改进接济救助服务管理,健全三级救助网络功能,推进自有产权救助管理机构建设。

        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实现总量匹配、结构均衡、品质提升的住房供给。大力发展租赁市场,通过配建、集中建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租赁住房,加快推进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园区人才租赁住房项目建设。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积极落实公租房补贴和市场租房补贴政策,坚持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加大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力度。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在途项目收尾,积极推进居民回迁等安置房建设工作,确保被安置人员按时入住。

        五、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提升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水平。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重视妇女儿童在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平等需求。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妇幼保健人员服务能力。大力提高婚检孕检率,加强危重孕产妇和高危围产儿救治保障能力建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探索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覆盖人群,确保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完善区、街乡、社区(村)全覆盖的三级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精神康复等兜底性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优化“两项补贴”流程,支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双拥共建。

        促进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打造“慈善朝阳”品牌。探索在街乡、社区(村)建立慈善平台,搭建慈善资源整合和供需对接机制。推进慈善类社会组织规范运行。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捐赠体系,优化基层捐赠站点布局,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弘扬社会正气。

        第五章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深化基层治理单元改革

        健全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全区域统筹、全领域协同的“两全治理”工作格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街乡党群服务中心和优秀书记工作室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为民服务能力。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党建网络,形成全覆盖的党建工作体系。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做实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落实好“三项清单”“四个双向”机制。丰富党员“双报到”工作形式和内容,引导党员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事务,提高自我管理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严格落实权责清单,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构建简约高效的街乡管理体制。稳妥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制,做好大规模社区调整,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开展。以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抓手,理顺职能部门、街乡、社区(村)权责关系,提高各级管理服务能力。更好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动主动治理、依法治理、多元治理、数据治理,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落实街巷长巡查、发现、报告职责,发挥小巷管家作用,用好民生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由被动应对问题向主动发现解决问题转变,实现未诉先办。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持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加强社区“两委一站”建设,实施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完善社区工作规范化手册,为社区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支撑,提升社区工作水平。落实和完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规范社区职责清单,切实为基层工作减负,推进社区回归主责主业。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社区居委会主体作用,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织密楼门、楼栋、院落(小区)居民自治网络。巩固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和社区创享计划成果,提升社区、楼院(小区)、网上居民议事厅建设运行水平,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居民议事机制。

        着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推进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深化社区服务站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全响应、全程代办等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多贴心服务。依托全要素小区建设,加大优质服务资源引入力度,合理布局社区便民项目,加快推进超市(便利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八项基本便民服务业态规范提升,进一步深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试点建设集管理、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提升社区服务品质。完善社工队伍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社工队伍能力。加快建设智慧物业、法治物业、品牌物业,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推动服务供给多元化。

        持续增强社会共治合力。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行政力量为纽带、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社会动员网络,促进社会动员各类要素集聚、开放、共享。发挥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动员平台功能,推动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参与引导、社会资源整合、动员触角延伸。完善社会组织党建体制,推进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会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规范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现村居社区社会组织数量高于市级标准。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统一注册渠道,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

         

        第九篇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有力推动蓝图实施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民主法治制度保障,优化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第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区委对重大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区委审计委、区委财经委、区委城工委等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统筹与研究。健全党委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党委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深化“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朝阳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激发全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谋发展。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推进协商民主更加广泛多层制度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海外侨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共谋发展、共建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切实做好侨务工作。

        第二章 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投融资机制改革。动员全区力量开展财源建设工作,持续完善财源建设长效调度机制。建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创新投融资模式,用好各类专项债,完善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资金筹措机制,探索利用REITs推进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拓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非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

        深化区属国企改革。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持续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通过合并重组、集团化管控等手段,引导国有资本向城市治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和民生服务等领域布局。完成各级区属国企公司制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各类所有制企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方位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创业、创新、融资等方面支持政策。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清理隐性门槛的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攻关、重点工程建设,确保政府采购项目中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份额比例不低于35%。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大局意识、坚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诚信经营、健康发展。

        二、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社区(村)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医联体布局和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医联体内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持续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进区属医院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区属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快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和高中多样化发展,有序实施学生选课走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关键环节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教师“区管校用”改革,建立区内教师动态调配机制。

        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融合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深入落实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探索集中式居家养老试点等服务形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扶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

        加大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力度。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度,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进一步规范区、街乡、社区(村)议事规则,促进分层实施、条块联动、政社结合、协商共治。

        三、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村地区管”体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金盏、平房2个乡先行开展试点。积极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级改革任务。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考核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增强集体资产经营风险应对能力。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乡建设,探索建立乡级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实现集体“三资”全闭环监管。

        第三章 提升依法治区能力

        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审核制度,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推进街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复议、应诉、行政调解等工作,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司法能力、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扎实做好法治宣传教育,促进法治德治相融合,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争当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排头兵。

        第四章 大力实施“双五”工程

        以高质量发展“五大提升工程”和高品质生活“五大示范工程”为主要抓手,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实施高质量发展“五大提升工程”

        国际化能级提升工程。深入落实“两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自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5+3+N”对外开放政策措施体系。梳理完善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推广“一库四机制”,瞄准全球顶尖企业,加强项目挖掘储备,引进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新引入或提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以上,引入50个国际性组织和机构,引进5000名领军人才,全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50%左右。全面提升CBD区域国际化商务氛围和宜居品质,加快推进核心区Z4、Z5、Z6地块以及世纪城市等项目建设,依托CBD国际人才港,提升人才全链条服务水平,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动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地块入市,为国际组织、重大项目落户做好前期准备。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和交通路网体系,推进东高路、金盏纵五路、坝河北滨河路等道路建设,加快推动地下空间、数字基建、蓝绿环境等工程建设,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工程。大力引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总部企业,吸引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隐形冠军落地,力争行业领军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培育高成长企业300家以上。打造数字示范新地标,建设20个数字经济主题楼宇,打造20个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推动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建设5G基站达到5000个以上,实现全域室外信号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景精准覆盖。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集聚区,引入50家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支持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文化活力提升工程。增强文化创新动能,开展“百园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一批文化科技特色园区、智慧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示范园区。开展“百亿企业培育行动”,重点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旗舰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文化融合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30家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模式,均衡布局实体书店、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年均认定特色文化空间数不少于10个。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重点项目,推进八里桥保护修缮,改造提升庆丰公园、八里桥公园等运河主题公园。

        消费潜能提升工程。推动核心商圈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太古里西区等项目改造。打造夜间经济2.0升级版,鼓励蓝色港湾等商圈丰富餐饮、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夜间消费服务。建设10条以上展现时尚消费魅力和新消费特色的示范性商街。打造区域特色文旅品牌,动态推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培育认定30家特色文旅消费街区,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引进100家以上品牌首店及品牌企业。到2025年,全区品牌连锁生活性服务网点达到1000个,力争实现生活性服务网点全覆盖。

        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建设“网上大厅运营+自助智能终端+人工实体窗口”为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推出一批“秒批”“刷脸批”“无感审批”服务事项。完成新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打造“政务服务、商务服务、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营造更加国际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政务服务环境。在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建设自贸区企业服务大厅。着力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朝我说”“朝好办”“朝企家”等“朝”系列政务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委托受理制度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落地,推动综合窗口2.0改革,实现综合窗口线下统一委托受理事项达到80%。

        二、实施高品质生活“五大示范工程”

        大尺度绿化示范工程。高标准完善大中小微公园体系,加快推进金盏森林公园、朝南森林公园等超大型公园建设,完成京城梨园(二期)等郊野公园建设,新建金盏中央公园、东风迎宾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完成常营公园等现有公园提质增绿。大力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到2022年高水平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推进朝阳“双奥”绿道和朝南区域公园绿地联通工程等绿道项目建设。

        现代教育示范工程。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布局,加快推进北京中学东坝校区等名校分校建设,打造3-5个具有影响力的集团化办学品牌。打造一批德育体系建设示范学校,塑造影响全国的“朝阳德育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充分利用5G、VR等技术,促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建设50所学科融合课堂教学实验学校。打造支撑朝阳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骨干人才队伍,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占全区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5%以上。建设国际教育优质资源聚集高地,加快推进清华附中广华学校等4所国际学校建设,服务区域国际化发展。拓展社区教育功能,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打造3-5所有影响力的家校社教育品牌。

        卫生健康示范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区内医院负压病房不少于100间,建设一支30人以上的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立新冠病例及病原学常规监测体系,持续打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地。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构筑全人群免疫屏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be365_365在线官网下载_365体育旗下APP第三医院改扩建项目。加强基层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建成至少1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利用各类资源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在垡头、东坝、来广营等街乡新建12家养老机构。加强养老队伍建设,成立区级培训基地,培训3000名养老护理员。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全面创建市级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到2025年,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40%以上。

        城市更新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推进永安里等旧城区改造项目,做好水碓子小区、垂杨柳小区危楼改造工作,推进光华里5、6号楼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完成潘家园街道华威西里四小区、太阳宫乡芍药居北里一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棚户区改造,推进锦绣湾、星海家园、化石营等棚户区改造,推动崔各庄乡黑桥村、南皋村等一批项目实现完工,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深入实施社区小微空间改造,在安贞、双井、和平街等区域,推进社区环境美化、补充公共服务元素,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盘活利用老旧工业厂房,实施朝阳园电子城·IC创新中心、北京音乐产业园等一批老旧厂房改造工程。

        智慧治理示范工程。完成“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建成平战结合的实体化城市运营综合指挥中心,建立区级疫情防控数字指挥平台,提高应急作战和综合救治能力。建立综合型城市管理数据库,完善数据采集模式,推动政府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数据流通共享。建成集预警预判、智能派遣、指令督办、协商联动、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市、区、街乡城管综合执法平台和市场综合监管协作平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增点扩面,增设智能摄像头,强化视频图像信息分析应用。完成交通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工程,为市民提供及时、精准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加强物联网、大数据、无人船等技术和硬件应用。以人流密集区为重点,推进一批电子围栏技术应用试点落地。

        第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及监督考评机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高标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朝阳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在空间承载下统筹考虑人口服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配合做好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为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中明确的重大项目提前谋划空间落地。确保各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具体任务上形成补充,规划体系整体协调统一。

        二、制定规划实施方案

        做好规划任务分解,明确实施重点、进度安排、责任分工、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按照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编制专项行动计划。围绕“双五”工程,编制分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安排。

        三、加强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项目进度如期实现,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建立动态更新的重大项目储备库,有序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四、强化监督考评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强化对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街乡,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有效监测规划实施动态情况。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规划宣传,及时披露相关规划信息,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

        附图